您现在的位置是:yanjiangluzy的小屋 > 探索

蛟龙号访港/港三杰参与载人深潜 乘“蛟龙”探秘西太

yanjiangluzy的小屋2024-09-23 16:27:56【探索】4人已围观

简介上图:此前,“深海一号”科考船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顺利完成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下图:香港浸会大学教授邱建文右二)、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后王琪左二)、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后张珊右一)参与2024西太

蛟龙号访港/港三杰参与载人深潜 乘“蛟龙”探秘西太

  上图:此前,蛟龙“深海一号”科考船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顺利完成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蛟下图:香港浸会大学教授邱建文(右二)、龙号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后王琪(左二)、访港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后张珊(右一)参与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港杰

  从十多年前的参载首次“蛟龙”入海,到如今首个国际航次,人深在中国探索深海的潜乘道路上,始终有着香港科学家们锲而不舍的探秘背影与足迹。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许学伟近日在接受大公报越洋卫星电话采访时透露,西太早在2013年“蛟龙号”载人深潜器进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时,蛟龙就有香港的蛟科学家搭乘“蛟龙号”下潜,而近期“蛟龙号”展开的龙号历史上首个国际航次,又有三位香港科学家参与并圆满完成下潜,访港其中还包括一位女性。港杰许学伟说,未来香港科学家还将继续参与“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学计划以及内地其他的深海科研活动,内地科学家也会积极参与香港的国际学术活动。\大公报记者 刘凝哲、葛冲北京报道

  “这是内地、香港与国外科学家联合开展的国际航次,其中香港科学家团队完成了大量工作。”近日,“蛟龙号”首个国际航次──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在完成最后一个潜次下潜作业后,搭乘“深海一号”科考船开始返航。返航途中,“蛟龙号”将停靠香港展开首次访港之旅。近日,许学伟等多位载人深潜专家通过卫星通信与大公报记者连线,畅谈载人深潜、深海研究的故事,回忆与香港科研界的经历,并展望两地未来的合作计划。

  “蛟龙号”首个国际航次,也是联合国“海洋十年”大科学计划“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下的首个国际航次。本航次包括8名外籍科学家在内的十馀名中外科学家顺利完成18次下潜任务。许学伟是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航次首席科学家。他在接受大公报越洋卫星电话采访时透露,三名香港科学家在本航次圆满完成下潜,两地在深海科研领域的合作进一步深化。

  国际航次筹备 港科学家功不可没

  “蛟龙号”的国际合作工作香港科学家们的贡献可谓功不可没。许学伟介绍,“蛟龙号”首个国际航次的筹备工作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香港科技大学钱培元教授和他的团队在其中做了大量工作,包括联络国际同行,组织和主持三次国际研讨会等。2024年联合国“海洋十年”大会上,钱培元教授团队对“蛟龙号”国际航次进行专题宣传,中外科学家就航次科学目标、工作任务、参航人员等充分沟通,最终组建了参航团队。

  香港浸会大学的邱建文教授,也是本航次的联合首席科学家,他曾经在2013年“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完成下潜,近日“蛟龙号”的首次国际航次,他再度圆满完成下潜。许学伟透露,“在本航次中,共有三名来自香港的科学家搭乘‘蛟龙号’下潜,研究专业领域涉及到海洋生物和海洋化学。”

  从2013年的首次试验性应用航次到2024年的首个国际航次,跨越十多年时间,邱建文等香港科学家们与“蛟龙号”作业团队亲身体验和共同见证了中国深潜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同时也引领着香港青年学者们在薪火相传中不断开拓进取。

  香港城市大学的博士后王琪,是本航次中第二个下潜的香港科学家。“王琪下潜最大深度达到4700米,是本航次香港科学家里下潜深度最深的一位。”许学伟说。

  首次同时搭载三位女性 创新历史

  香港科技大学女博士后张珊,也创造了“蛟龙号”的新历史。“蛟龙号”可搭载的人员上限为3人,一般由两名潜航员和一名科学家组成。根据作业团队对潜航员任务的分配,张珊与两名女性潜航员相伴潜入最深处达到1270米的海底进行科考作业,这是“蛟龙号”同时搭载三位女性的首航。“这显示出女性在深海科研和科考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许学伟说。

  同时,参与本航次的8名外籍科学家也创造了“蛟龙号”历史上的多个第一。例如,首次搭载外籍科学家,首次搭载外籍的女性科学家,首次搭载来自欧洲的科学家等。“18个潜次,每个潜次都有故事。”许学伟说,中外科学家都是深海生物、化学地质等方面的专家,大家一起制定下潜作业计划,共同采集样品,分享下潜经历和感受,尤其是合作在实验室内开展了样品的处理和生物鉴定的工作。“中外科学家增进彼此了解和友谊,也共同推动了深海生物多样性的国际合作研究。”许学伟表示,“蛟龙号”的国际航次正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很赞哦!(91)